2014年5月3日 星期六

專家論市/壓低房價…不如提高實質所得

【經濟日報╱(商機構總經理 陳錫琮)】

日前,行政院長公開宣示要在兩年內降低房價所得比,讓目前15倍的房價所得,降低到十倍。但是弔詭的是,幾乎所有人一致認為,是「房價大幅下滑」讓這個目標達成,而非「所得提高」讓這個理想達標。


不可諱言,台北市房價之高,在內政部營建署的統計上,已經傲視全球。行政院長在此時做政策宣示,或許有其考量,不過,若純從房價觀點來看,當房價所得比從15倍下滑到十倍,在所得持平下,想達標等於房價下跌三成以上,銀行端是否能承受短時間之內擔保品價值大幅減損的壓力,將是一大問號。


而行政院針對此疑慮也提出配套,一方面透過租稅等手段將手中囤有多屋者釋出房屋,增加供給;二方面在淡海、林口等地大量增加合宜宅,期待透過多元管道,有效讓房價下降。這確實是一個方向,但筆者認為,在空屋率持續攀高下,協助不動產持有人讓不動產「動」起來,將手上空屋釋出至租屋市場,滿足都市內住宅供給不足的問題,應是更有效率的方式;在作法上,也能在保障租屋民眾不被房東趕、不被任意調租等租屋權益的同時,對於房東所擔心收不到租金、房客破壞房屋等侵害,可以有效介入處理,讓持有人樂意「出租」,更樂意「廉租」。


若以中長期觀察,對於房市,除要將市場過多游資導引到其他投資管道,更重要的是讓南北區域平衡發展,打破台北市獨占多數政經資源的現況。對中南部來說,經濟成果要能雨露均霑,不只是建設,更要有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轉進,藉由就業人口移出北市,降低需求,有效舒緩台北房市壓力,房價才不至於繼續「北重南輕」,徒增自用客戶購屋痛苦。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台灣民眾的實質所得。根據統計,台灣國民所得連續九年輸南韓,實質薪資倒退15年;對民眾來說,也許薪資比起15年前增加了,但從薪資的購買力而言,卻明顯減弱。政府除了鼓勵廠商提供就業機會外,也該思考如何讓人力素質提升,以及吸引跨國公司來台等作法,讓台灣薪資提升更「有感」。


前陣子,舉家移民到新加坡的同學Mike邀請我去做客,新加坡市容和十多年前我初次造訪時很不一樣,當Mike開著車子載著我和內人在新加坡繞繞,一路上不只是整齊的街道與現代化建築,聽著同學講述這幾年在新加坡打拚的種種,無論是組屋、教育方針、政府和各國的貿易協定等,語氣中充滿肯定,Mike一針見血的說:「是因為我們相信政府所做所為,是真心為了新加坡好。」在言談之中,他充滿了身為新加坡人的「光榮感」,這個光榮感除了建立在政府的積極作為上,更重要的,是全民上下一心對國家的支持與認同。


在台灣,房價當然是一個問題,但比起房價,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政治引導經濟,以及不知何時才能見到曙光的無盡內耗。身為業者,我們不願也不想做太多無謂批評,對現在的台灣,相信早日找回失落已久的國民光榮感,該是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情吧。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