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專家論市/調整房稅 先檢視連鎖效應

【經濟日報╱大家房屋副總經理劉明哲(記者陳美玲整理)】

台灣房市在歷經11年多頭行情後,隨著量化寬鬆(QE)逐步退場與服貿議題掀起國內政經環境的波瀾,使得今年第1季房地產市場少了往年絡繹不絕的熱潮,觀望的市場氛圍令建商在推案力道上趨向保守,推案量較去年同期減少約20%。在此同時,台北高居全球首位的房價所得比,亦在美國顧問業者Demographia的調查當中,讓台灣房地產長期價格高居不下的現況越顯無所遁形,也無怪房價成為民怨之首。


只是政府並非不想解決國內盤據以久的房價問題,從2010年開始逐步限縮房貸成數、豪宅稅與奢侈稅的課徵以及實價登錄等措施,無疑代表中央冀望透過稅制改革逐步改善房地產市場的產業體質。


然而這些策略遂在台資、外資與中資熱錢持續湧進的狀況之下,非但沒有產生預期中的實質效果,反因房地產低風險、高報酬等特性,導致近年掀起一股全民買房熱潮,儼然投資房地產才是現今保本致富的康莊大道。


為了有效導正台灣房市現行的囤房歪風,日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拜會財政部張盛和部長,雙方針對現行社會囤房現象,凝聚了調整非自用住宅房屋稅、愛心房東租稅優惠、活化國有財產、老舊房屋都更及推動房地合一實質課稅等五項共識,其中又以調漲現行房屋持有稅最被寄予厚望,而本次經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三讀通過的「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增加住家用非自住房屋的稅率,由現行1.2%至2%調高為1.5%至3.6%。


此外並明確定義所謂自住為「本人、配偶名下全國合計限三戶以內,房屋必須無出租、無營業,並供直系親屬居住」,以全台持有房屋之746萬人作為計算,預計將有68萬人受到影響。


綜觀本次財政部研擬之房屋稅政策,表面上欲假稅改手段調整現行國內房產配置過於傾斜的狀況,然於調整的幅度上,雖實質增加房產持有成本,但若以評定現值30萬元之物件一年僅增加約7,200元的稅金來看,在力道上又明顯不足,究竟政府在提出以囤房稅伸張居住正義的同時,是否打擊囤房就是其唯一目的呢?


我認為,房地產市場近年雖漲勢不斷,然於今年開春後市場熱度明顯減退,在這個時節點才喊出打擊囤房,實質目的應有二項,其一為幫助房地產市場價格回歸平緩,減少市場泡沫化的風險。


雙北等都會區域房產價格屢創新高,倘以合理的薪資水準比例計算,現行房價早已超越民眾可承擔之範圍,是故政府若不採以相關政策逐步下修房價,放任價格繼續向上攀升,對於國家總體經濟發展而言,猶如懷抱著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都有泡沫化的危機。


此外,台灣的空閒住宅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201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調查中已達19.3%,當中尤以北市22%為多,反觀全台近三年光十大建商之推案量即逼近1兆元,在人口數只有1%的成長量看來,空閒住宅將是有增無減,因此透過政策喊話影響投資人釋出房產或另做租賃等投資運用,藉以調整市場供需狀況,應亦為其潛在目的。


面對著現階段的市場,我認為,在健全國家不動產市場體質的措施上,調整稅制雖然可行,但政府仍應在政策施行前妥善檢視政策施行後可能產生之連帶效應,藉以防範以打房之名,行打擊百姓之實,在長期上對於居住問題的供需調配,政府應該將其定義為社會問題而非僅是市場機制的運作,相信對於國內長久爭論不休的房市議題將會有所解套。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