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年紀的人,大概還記得小時候老家的「街屋」(日本稱為町屋),前面往往是用來開門做生意,中間開個天井,讓房子稍微通風透光並作為間隔,後半部則當作倉庫或住家。
儘管都市發展快速,在一些開發較慢的地區,依然可以看見外觀破敗,甚至已無人居住的街屋。這些「街屋」在過去曾是位於繁華街區上,半商半住家的住宅形式,在今日,若無產權問題,早已被整併開發成為公寓或大樓。
不僅台灣如此,日本也是一樣,許多保存較佳的可能稍微整修,重新成為認識歷史的觀光之處,例如京都許多的町屋。若是沒有太大保存價值,要做為住家重新改建的話,因為長形的樣式,內部深處採光不易,加上狹窄的門口對著街道,這類町屋的改建,對建築師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考驗。
▲在老房子與舊公寓包夾中的顯眼白牆。
改造長屋最知名的案例莫過於建築家安藤忠雄的大阪長屋,但新生代建築師在這種長形房屋的改造上,其實也有令人驚豔的例子。例如這個位於廣島市,由UID一級建築士事務所前田圭介建築師所設計的「町-House」。
▲天花板左右與上方都做了穿透的設計。
這是位於市中心的房子,建地寬5米,南北向縱深18米,門口即是馬路,左右各被老房子和舊公寓夾著,正面還對著30米高的停車場。建築師用了幾個方法,讓印象中傳統、陰暗、狹長難以處理的空間,變得非常時尚。
首先,解決門口對著馬路,可能會有的噪音與視線問題,將入口向內退,前面鋪上碎石子,作為停車空間。而停車場上方也沒有用水泥或鋼板封住,而是用白色格柵鐵板作為天花板,讓停車場也不會顯得陰暗。
▲來自前方與上方的光線,讓一樓也能夠很明亮。 向內退的一樓,設置了迷你的中庭,這個中庭不只是作為中庭使用,建築師在這個地方設置通往二樓的樓梯,賦予中庭實際的功能。而中庭種的樹就在樓梯旁直接延伸到二樓,景觀的設計不僅隔開外面的視線,也讓位在一樓的衛浴空間,有了泡澡賞景的餘裕。一樓最深處則是設為主臥室。
▲樓梯隔開了餐廳與客廳。
屋主夫婦與兩名小孩的主要活動空間設在二樓,沒有明顯隔間的二樓,建築師利用在不同的空間採用高低不等的挑高,讓挑高形成的落差足以遮蔽外界視線,並且讓光線柔和地斜向射入。
▲白色與淺木色構成簡潔俐落的空間感。
在傳統的長形房屋樣式中,以中庭的庭園設計將傳統與現代串連起來。有趣的凸形立體空間,將光、風與綠意帶進室內,這樣的設計確實讓人一掃過去對長屋的印象了。
DATA
作品名稱:machi-house
地點:廣島市
建築設計者:UID architects – Keisuke Maeda
顧問:Konishi Structural Engineers – Yasutaka Konishi、Takeshi Kaneko, structural、Toshiya Ogino Environment Design Office – Toshiya Ogino, landscape
結構系統:steel construction
Site area:95.41㎡
Built area:75.56㎡
Total floor area:138.23㎡
攝影:(C)Hiroshi Ueda
※延伸閱讀》
日本建築Case Studies/窺見深色電視房的迷幻魔力
解放感官重力,空間紓壓好點子!
WOHA打造空中花園,將綠洲搬到市中心的驚奇魔法
《日本建築Case Studies》 皮膚、衣物與前方某處
想知道更多關於建築的故事嗎?請上綠建築家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