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觀點/多屋族提早汰弱留強

【聯合報╱永慶房產集團研究發展中心經理 黃舒衛】

今年928檔期推案將再爆天量,規模還創下歷年新高,然而當「天量」成為常態,隱含什麼警訊?背後所代表的市場結構變化,未來又會如何觸動價量變化?


去年下半年開始檔期熱鬧卻旺季不旺,主要反應供需失衡、去化不順。由於今年到後年都是選舉年,買氣勢必不穩,因此建商有提早搶市、前置戰線的動機,再加上明年7月容積新制上路,帶動建商搶照,未來恐有推案膨脹,甚至淪為價格肉搏戰風險。


另方面,政府管制政策一波波,買氣今非昔比,且市場變數增多,早點上市、落袋為安,更強化供給面的天量預先發酵的現象。然而,央行持續擴大選擇性信用管制,銀行也緊縮貸款條件,買盤萎縮到只剩剛性的自住需求,連置產客都對頻頻加稅、查稅而觀望不前,更不要說過去活躍的投資客已在奢侈稅之後銷聲匿跡。


去化不易,拉長了銷售時間,讓新案變老案、老案新推、餘屋續賣,各種庫存包裝再上市的量,持續累加到市場上來,間接堆高天量。


這種現象不但發生在一手房市場,全台中古屋第2季待售量較去年同期大增37%,桃園、台中更直逼5成,也源於同樣的市場、交易情境。


但市場價量背離的僵局遲早會被打破。實價登錄制度到今年8月已上線滿2年,當初地政三法修正時,附加「實價登錄不得作為課稅依據」但書,即將被翻轉,「房地合一實價登錄」終究還是會上路。


過去國人習以購買不動產作為投資置產的首選,依據幾十年來的經驗法則,不動產增值不但能對抗通貨膨脹,而且投資收益還遠勝其他金融商品。再來,不動產交易所得稅的稅基計算,不是以市價為基礎,而是以偏低的土地公告現值為主,因此產生節稅的效果。


土增稅減半、遺贈稅率調降至10%之後,更是吸引各路資金向不動產市場靠攏,而被過度衍生為「不買全錯」的土地神話、投資圭臬。


這些傳統的觀念看來也有重新檢視的必要,尤其政策上路前的獲利了結潮已出現,購屋者絕對要認真把握。未來消費者無論持有、交易房地產,都應該有新穎而正確的因應措施,以確保身家財產在政策波瀾中,依然可以持盈保泰。


8月中,國稅局已開始用總歸戶的方式,要求所有權人按囤房稅的規定,自行勾選、區分自用住宅、非自用住宅,調控多屋族投資行為的措施已上路,多屋族屋主可以提早展開汰弱、留強的資產安排。


尤其,限貸管制的高總價產品、特定區域,乃至廣義的投資型產品,如增建產品、工業宅、老舊公寓、高價小套房,都會面臨增值空間有限、租金受益不足、買方購買門檻拉高,而形成銷售緩慢的局面。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