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名人找個家/許慈美 買殼靠二心法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25歲就擁有第一棟房產,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許慈美,擁房「年資」與她的工作年資等長。


相較時下流行青年人買不起房的話題,許慈美堅信的「擁殼心法」,不外「由遠而近」、「先小後大」。她說,隨著年紀、工作、家庭成員的變化,做好購屋需求規劃,切忌衝動下手,自然能夠擁有理想的家。


1979年卸下學子身分後,許慈美立即投入職場,過去35年,許慈美都在財稅界服務;2012年7月中旬,由新北市稅捐處處長一職,轉調回鍋中央,擔任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因緣際會投入證券交易所得稅,以及特種貨物及勞務稅(奢侈稅)的修訂工作,一路見證國內房市與股市的起伏。


對於許慈美來說,雖然早在1982年即購入第一棟房產,對於台灣房價走勢的觀察,結論亦與多數人相同,也是「易漲難跌」。她認為,政府的政策工具只能用來調節房市,避免炒房風氣猖獗,房價是由供需市場決定,有購屋需求者,特別需要做好功課。


然而,對比當前年輕人的購屋條件,許慈美也覺得更加困難。因此,年輕人若有買房需求,她建議首要考慮的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首棟房產不要在乎大小、遠近,卻一定要謹守不能超過自己的財務負荷。


比較租屋,許慈美認為還是買屋好。以她自己為例,進入職場不久即結婚,也曾與先生租屋而居,每月付的租金與支付銀行購屋貸款相當,兩相權衡後,付租金不如付貸款,變成無庸置疑的選擇。


35年以來,二度換屋,動機都是需求。許慈美說,買房不是買首飾、黃金或衣服,動輒都要一大筆資金,只要做錯決定,後悔來不及。


選屋過程,許慈美只會做二件事,第一是:準備購屋前,仔細觀察房價走勢,多看看房市的氛圍,千萬不要在房價明顯上漲時期,衝動買房;第二則是:環繞主要需求選屋,譬如,第一次換屋是為了趨近工作地點,當時夫妻兩人都在台北工作,家卻買在桃園,通勤時間與花費,讓她決定要換屋。


許慈美認為,房地產是生活必要的安身之所,有購屋資金時,首先要想到的是「居住」而不是「投資」。因為工作養成的敏感度,她提醒,不要把投資房產的獲利視為容易錢,以為投資房產穩賺不賠。


也因為購屋動不動就是百萬、千萬元計,身為稅務專家,許慈美兩度換屋,當然也充分運用稅制提供的節稅工具,在做好購屋計畫後,買屋、賣屋順利在二年內完成,申請退還的所得稅與增值稅,也幫她省下一部分購屋負擔。


許慈美認為,本於需求購屋,不要好高騖遠,只買合乎需要、而且負擔得起的房子,購屋就不會是遠在天邊的夢想。














許慈美 非報系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