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自然與人造技術結合 紙之教堂

【建築家/文/陳冠帆、圖片來源/Pai-Yi Huang】
















你絕對無法想像,一位建築師對材料的執著與堅持是用一輩子來思考的,你絕對不能不在意他對社會責任的付出與對地球的保護;這是一位將地球環境放的比他自己生命還要重要的建築師,他是201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坂茂(Shigeru Ban)。

榮獲2014年建築界最高榮譽的坂茂建築師,評審認為他對於材料不斷地追求創新,並且著重於將嶄新的物質性與科技結合,更試圖在遭受重大災難的世界各地為民眾提供棲身之地,協助以低成本建造可循環利用的收容所與住房,這樣的作為得到評審一致且高度的肯定;而位於台灣南投埔里的921地震災區的紙教堂,就在這樣的因緣際會誕生了一座以紙為主的結構,形塑了神聖的教堂空間!


















▲建築中間以58根紙管圍塑出具穿透、開放性的橢圓形空間,外層以玻璃纖維浪板為材料,框塑方形空間。

事實上,台灣紙教堂的原型就是當時日本在1995阪神大地震後,坂茂建築師為神戶市的鷹取教會所打造的臨時集會所,當時的坂茂雖然人在東京但是卻因為日本受到如此大的災難,讓他不斷地問自己:「身為建築師的我,究竟能作甚麼?」,而這棟外牆是玻璃纖維浪板,內部則由58根直徑33cm厚15mm的紙管所做的紙教堂建築,也輾轉因為台日間的震災交流來到台灣,讓原本在神戶具有集會所與教堂雙重身份的Paper Dome,得以在台灣因為當地人民的需要而重生。


以紙為素材的結構,事實上是一種幾近自然的環保材料,本質上它與木材非常接近,紙的原料是來自於樹漿佐以其他的原料所製成的,中間再藉以滾壓、積層的型抗方式成就了紙筒結構的柱子,然而所謂的紙建築,單單就薄薄的一張紙是無法承受任何壓力的,但是如果一張一張紙的堆疊、積層起來,就如同災後人們一個又一個的團結付出,那可形成抗壓力可是接近於使用剛硬如混凝土所做出來的柱子一般,這便是來自於建築師對材料結構魔力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堂採用簡單、對稱的橢圓空間來設計,為的就是讓人們有個圓潤且具有向內集中的祈禱空間,並且為了讓屋頂重量減輕特別採用輕量化的膜結構來使用,然而又因為大跨度的結構特性使然,自然演化出具有張弦特性的拉索膜結構,這種如同雨傘般的繃緊行為是來自於膜與張力索之間的力量平衡,這也是造就出輕量結構屋頂最大的魔力。


















▲因為紙教堂的興建,讓當地居民得以集會與祈禱,各地人民到了當地也能感受這樣因為地震災後所搭建臨時建築的魅力。
















▲紙管不僅作為建材搭立空間,亦作為空間的家具材,讓使用者可以實際體驗感受這份材料的穩固性。
















▲在日本當時紙教堂設計時的結構模型。

不管是在日本阪神大地震或台灣921大地震,在這樣的災難下,對於某些人們來說最需要的不是金錢或物資的補助,而是一種在面對災難的當下,對於心靈的救贖,那是一種性靈上的祈禱,而坂茂的紙教堂給了他們具有那樣感動的空間力量。


※延伸閱讀》

見證歷史縮影,羅浮宮郵政局換新裝

自然流動空氣感 回歸簡單的居家Life

上廁所不害怕,有巨大海怪保護你

《歐美建築Case Studies》凹凸歪斜的Eco House,蓋成這樣是為了?

想知道更多關於建築的故事嗎?請上綠建築家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