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莊孟翰:房市泡沫 要靠市場供需消風

【經濟日報╱記者邱建業採訪整理】

■莊孟翰


台灣房價泡泡早在2003年就逐漸膨脹,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美國量化寬鬆(QE)政策造成史上最大規模的游資流入新興市場,加上政府為提振經濟,維持史上最長期的低利政策。在雙重影響下,持續泡沫膨脹,若政府現在才看到泡沫化危機,可說是有些後知後覺。


從三、四年前開始,觀察包括房價所得比、房貸本息占家庭收入比率、房貸餘額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率、租金房價比、房價與房租關係、房價漲幅相對GDP成長率、房價短期漲幅、投資性需求占比、空屋率、開工率與銷售率關係等十大指標顯示,台北市房市早已有七項指標超標,顯示泡沫已然成型。


舉一個有趣的數字來看,根據2013年全球房地產指南(Global Property Guide)調查,台灣的租金報酬率只有1.57%,為全球最低,房價租金比為64倍。換言之,若民眾想當包租公或包租婆,平均要64年才會回本,因此台北市被該指南評定為「最沒有投資價值」等級。但在這十年間,「沒有投資價值」的台北市房價飆漲了134%,市場扭曲的程度相當極端。


國內的租稅措施也是背後推手。1997年和2000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網路泡沫化後,政府為提振經濟,又擔憂海外資金曝險過高,刻意吸引資金回流。為此,政府將土地增值稅在2005年從原本的40%-60%調降到20%-40%,2009年將遺產贈與稅邊際稅率從50%降到10%,2010年更將營所稅率從25%降至17%,連三波的降稅行動,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的租稅降幅,也讓「M型社會」來臨。


此外,國外台商和外國資金近年來也熱衷投資房地產,使得台灣的房地產不但在市區發熱,還燒到工業區和農地。房市泡泡就在內外資金交攻下愈吹愈大。加上實質薪資未明顯提升,資產價值膨脹相對快速,使得「M型社會」出現扭曲,M型左端人口快速膨脹,民怨加速攀升。


現階段政府必須進行大幅度的稅制改革。自古流傳大禹治水的故事,鯀築堤治水落得失敗下場,就像是政府現在的奢侈稅措施,治標不治本。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和交易的成本,並建構一套完備的資本利得稅,才能像大禹疏通黃河水道的作法般獲得成功。


目前政府打房最大的失策,就是沒有針對房地產移轉課以合理的資本利得稅,反用資本利得稅的精神課徵證所稅,讓原本需要引導出去的房市資金水位愈滾愈高。政府應效仿西方國家,用實價課徵房產稅,增加屋主的持有成本。


不少人認為,央行的貨幣政策也應該提出檢討。但央行的職責是維持總體經濟和國內物價的穩定,現在若貿然升息,一來會加重生產事業成本,二來苦揹房貸的薪水族處境恐更為艱難,可能加速房市泡沫破滅危機。


一般而言,房市泡沫破滅之前,通常會經過「膨風價」回檔、議價空間加大、房價下跌超過三成等階段,目前連「膨風價」回檔都相當有限,加上台北市核心地區的房價支撐力道仍相當強勁,預期短期台灣房市泡沫還不會破滅。政府現在的目標,絕對不是戳破房市泡泡,而是讓它慢慢「消風」,經由市場供需自然解決,因此,應在釀成金融巨災之前,加速稅制改革。


(本文為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口述,記者邱建業採訪整理)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