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依山而行 隈研吾「消失的建築」

【建築家/文/滕婷、圖片來源/ArchDaily】

隈研吾算是在中國大陸較為多產的一位日本建築師,他的不少作品在大陸為人津津樂道,例如北京瑜捨酒店、長城腳下的公社、時尚品牌「上下Shang Xia」在北京和上海的零售空間。他為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美術館也將於今年落成,讓人翹首企盼,而這座美術館,也是將隈研吾的建築思想發揮到極致的優秀之作。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本身就是一座建築的大觀園,由曾獲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設計。而隈研吾設計的美術館就位於象山校園附近,他要設計的地段則是被茶園覆蓋的山坡,是要鏟平山的斜面,還是依山而行?向來注重將建築融入環境的隈研吾選擇後者,他曾在《負建築》一書中寫道:「我們的慾望讓我們把建築物從周圍環境中分割出來,一味地將建築當成『物』,在其身上畫滿了各種符號,直至將我們自身淹沒。」他所設計的這座美術館,也是消除建築的建築性與存在感,最大程度融入環境,使建築隨環境特徵變換形態的作品,是隈研吾倡導的「消失的建築的風格」。


美術館位於杭州郊區的茶山,周圍是優美的自然環境。當初隈研吾在現場考察時,就發現當地使用土牆來規劃包圍茶田,而隨地形連續延綿的土牆就猶如一個迷你的萬里長城。受土牆啓發,隈研吾設計此案的出發點是塑造建築與地形的和諧關係,他沒有將建築硬生生侵入綠色的自然環境之中,而是將美術館的形態與傾斜複雜的山坡地形相結合,不僅帶來交替變換的層高與空隙,讓每一層都能享受自然陽光的照明,而且帶來了菱形的建築形態和流動性的展覽空間,從遠處看這座建築,猶如群鳥擦過綿延的茶山,頗具田園詩意。
















象山校園是王澍的大手筆,隈研吾十分謙遜地尊重王澍的設計元素。王澍在設計校園建築時,使用的是老房子拆遷時廢棄的瓦片與石頭,隈研吾沿襲了王澍的建造材料,而這也正是他本人一貫提倡的建築思想。他摒棄使用諸如鋼材這樣無法回歸泥土的「異質材料」,盡可能地利用那些散落在我們周圍的、無人問津的物質來建造建築物。
















但是,隈研吾對建築材料的使用方式卻與王澍不同。王澍厚重,他用大量舊磚瓦建造許多實體承重的牆體,而隈研吾卻極具他一貫的風格,他的手法是空靈的,雖然屋頂和牆壁都使用了舊磚瓦,但牆體卻是由懸空的瓦片組合,好似瓦片在浮游。
















從風格上看,隈研吾的美術館與王澍的校園建築也頗有呼應之處,使中國美術學院的整體風格渾然一體,皆為現代與傳統的融合。美術館除了展出美術作品之外,將來還有不少民藝收藏,例如皮影、陶瓷、染織等手作與工藝品,中國美術學院邀請隈研吾設計此案,也是希望引進日本民藝的保護理念。它中國風格的白牆與屋頂,又給人一種中國民居的感受,不乏對中國傳統的尊重。
















隈研吾曾說,所謂「負建築」即是「適宜的建築」,等落成之時,想必又能感受到一座沒有慾望,卻有擔當的「適宜的建築」。


※延伸閱讀》

詮釋巴黎輕古典的浪漫,打造藝術人文私家沙龍

看不見梁柱的壁式結構

《日本建築Case Studies》森林裡的嬉遊曲

湖光水色融為一體的日月潭向山行政中心

想知道更多關於建築的故事嗎?請上綠建築家







via UDN房市情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